“我觉得刘备注定会失败配资安全炒股配资门户,因为他有两大致命的缺点。”
这是毛主席在阅读完《三国演义》后,对蜀国君主刘备的评论。可对于这番话,许多人有着不同意见,因为无论是从用人能力,还是从人格魅力来说,刘备都是三国内顶尖的人物。
而且古往今来,多少人对刘备推崇至极。他和关羽、张飞三人,兄弟情深,生死与共。即使面对诸葛亮这样的顶尖人才,也能靠着个人魅力轻易折服,让其心甘情愿地供自己驱使,并让两人的君臣情谊传为一段佳话。
但是,这样一位成功人士,为何就注定要失败呢?毛主席指出刘备的两大缺点,到底是什么呢?
草根皇叔,重塑江山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刘备喊着一句“吾乃中山靖王之后”就入场了。
幼年时期,由于父亲刘弘英年早逝,导致刘备和母亲只能靠织席贩履养家糊口,虽然有着显赫的祖宗,但是到他这一代已经彻底沦为底层人民群众了。
展开剩余90%15岁时,刘备离开了家,外出游学,和公孙瓒一起拜卢植为师。在这期间,刘备广结天下豪杰,并凭借着为人忠厚老实,行事光明磊落,得到了一众小伙伴的支持,甚至有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人,携带千金之资来资助刘备。
黄巾起义爆发以后,刘备立志匡扶汉室,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这一年,他组建了一支平叛军队,并在镇压起义的战斗中立下了战功。等到起义被平息以后,朝廷按照军功将刘备封为安喜县县尉,结果这个县尉的官职还没坐稳,刘备就因看不惯鱼肉百姓的督邮而弃官离去了。
往后的数年里,刘备也曾做过一些小官,但是因为世道混乱,人心不古,而辞职归隐了。直到董卓入京以后,祸乱朝纲,致使汉帝受辱,大汉皇室岌岌可危的时候,刘备站了出来,他不顾别人的耻笑,带着自己的小部队参加了讨董联军。
由于实力弱小,人微言轻,刘备最终还是没有救回汉帝,从那个时候起,刘备就暗暗立誓,此生一定要建功立业,匡扶汉室,重塑刘氏皇室的威严。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四处依附,甚至没有一块栖身之所,哪怕是好不容易得来的徐州,也被吕布轻而易举夺取。
即使是这样,刘备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屡败屡战,从一届贫民逐渐成为了天下闻名的刘皇叔。对于这样的刘备,
枭雄曹操感叹道:“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官渡之战时期,曹操以弱胜强,用精兵打败了实力强大的袁绍,进而鲸吞青、幽、并、冀四洲,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刘备不得不离开北方,转投荆州刺史刘表,蜗居于新野小城内休养生息。
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依旧没有放弃恢复汉室的想法,坚定地要和汉贼曹操对抗到底,为汉室江山奋斗到底。
在外有曹操虎视眈眈,内有荆州世家敌视的情况下,刘备对自己的失败经历进行了总结,并求得了梦寐以求的谋士徐庶,在樊城一战轻松击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打败了数万曹军精锐。
在曹操设计将徐庶逼走的时候,刘备依旧以礼相待,并未强留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临别之际,徐庶向刘备推荐了改变刘备集团命运的人才诸葛亮,并告诉刘备一定要亲自上门拜访,才能请出这位旷世奇才。
刘备也接受了徐庶的谏言,亲自前往襄樊地区拜访诸葛亮,并且三顾茅庐展现自己的诚意,求得诸葛亮辅佐。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以后,刘备按照计划好的的隆重对,联合江东诸侯孙权,在赤壁一战击败了强大的曹操,致使北方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一统江山了。
之后刘备又借助刘表的长子刘琦,占据荆州之地,得到有“凤雏”之称的庞统的帮助,一窥西川蜀地,接连收服猛将黄忠、马超和名士法正。
在这个时候,刘备已经逐渐达到了全盛的局面,手握荆州、益州二地,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在汉中之战时期,一举击溃北方霸主曹操,并自封为汉中王。
此时的刘备拥有的势力,已经完全不逊色于枭雄曹操和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了。但是,为何毛主席会认为刘备必败无疑呢?他究竟有什么缺点呢?
感情用事,主次不分
对于刘备的失败,
毛主席总结后,认为刘备有两大致命缺点,一是喜欢感情用事,二是主次矛盾不分。
首先是刘备的感情用事,他明知关羽在性格上有着孤傲自负的缺点,但却依旧任命关羽镇守荆州。在没入西川之前,还可以用手中人才数量有限为由,解释这一问题,但是在得到益州和汉中以后,刘备的麾下人才济济,难道就没有比关羽更合适的人选嘛?
在关羽兵败麦城,惨死于曾经的盟友江东手中时,刘备不思用人失误的问题,反倒是不顾诸多大臣的劝阻,强行开启了蜀吴两国的大战,最终在夷陵地区兵败,致使蜀国的数万精锐战死沙场,连刘备本人也差点死在战场上。
从那以后,蜀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能力,从正面战场上和别人硬碰硬了,只能靠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来勉强生存。
在主席看来,如果刘备能够不感情用事,不让关羽独自领兵,或者能够忍下关羽被杀的仇恨,学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最终就能避免之后的惨败,也能逐渐壮大蜀国,最终一统天下,完成匡扶汉室的心愿了。
其次就是刘备在大局上的缺失,主次矛盾不分,这也是造成他最终的失败重要原因。在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诸葛亮就提议连吴抗魏,最终达到恢复汉室江山的目的。
而事实证明,这个战略方针也是完全正确的,在刘备和孙权合作的初期,两人接连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并从曹操的手中夺得了荆州地区。往后的数年里,孙刘两家又联手抗敌,让实力强大的曹操完全不敢轻举妄动。
在汉中之战的时候,刘备将元气大伤的曹操再次击败,使得隆中三对,已经完成了占领荆州、夺取益州的两个步骤,只剩下待时而发,出兵夺取关中,进而横扫天下的最后一步的时候。
刘备却突然犯了糊涂,分不清蜀国的主要矛盾在哪里了,在关羽、张飞接连死亡以后,刘备居然放着主要矛盾的曹魏政权不管,反而去攻打次要矛盾的孙吴政权了。
对于这一点,毛主席自身也深有感触。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反动派不思尽快击败日本侵略者,反倒是对着联手抗日的共产党下起了黑手,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国民党反动派以抗日的名义,强令新四军9000余人迁移到长江以北地区,而我党为了抗日大局着想,也同意了这条要求。
可没想到,这群心狠手辣的反动派,趁着新四军北移的时候,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集结了7个师8万余人,将路过的新四军战士团团围住,并大肆围剿杀害。而新四军军长叶挺,在带领部队血战七日后,弹尽粮绝,最终寡不敌众,导致抗日军人惨死在国民党手中。
最可恶的是,蒋介石还恶人先告状,污蔑新四军“叛变”,要将叶挺军长送到军事法庭上审判。对于这一行为,中国共产党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反倒是积极发表谈话,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战,残杀抗日军人的险恶嘴脸。
而被揭穿事实真相的蒋介石,开始恼羞成怒,对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展开了经济封锁,导致中国革命事业一度陷入危亡的局面。
面对这种情况,我党内部的许多同志提出:我们不能一味的忍让,任由他们欺辱,应该和蒋介石摊牌,大力的打击国民党反动派,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厉害。
刚开始这种呼声也只是在军队基层传播,但是到了后来许多遭受过国民党迫害的中层军官们也赞同了这种意见,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引起了中共领导人们的注意。
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站了出来,他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党政会议。在会议上,毛主席询问道:“你们都看过三国演义嘛?”
所有领导人略微迟疑了一下,然后都点了点头。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历史巨著。
毛主席接着问道:“那你们怎么看里面的蜀国君主刘备呢?”
一位领导人急切地开口道:“他是一个英雄,仁慈、善良、而且还很爱护百姓。”
其他人也纷纷开口道:“刘备这个人善于用人,而且能够团结各方人士,有极强的组织能力,能够把英雄豪杰牢牢地吸引到他身边。”
毛主席开口道:“是啊,刘备是有很多优点,我也很喜欢他,但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到最后怎么就失败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地下的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刘备集团的内部矛盾,也有人说关羽张飞死得太早了,还有人说刘备运气不好,导致一场大战以后,把蜀国的家底全部赔光了。
毛主席略微听了一会儿,然后开口道:“根据我的观察,刘备有两个致命的缺点,所以他必败无疑。”
台下的人瞬间都安静了下来,想听听毛主席有什么高见。毛主席接着说道:“刘备这个人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颠覆汉室江山的曹魏政权尚未消灭的情况下,就对着有私怨的东吴下手了,做出仇者快、亲者痛的事情,他如何不败啊?”
各位领导人也陷入了沉思,这么看来主席的分析好像完全正确。
毛主席继续趁热打铁道:“我们现在和刘备的局面一模一样,国民党反动派在后面偷袭我们,而正面还有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我们要搞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国民党反动派现在只是我们的次要矛盾,而日本侵略者才是我们的主要矛盾,要想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我们必须先把日本人从中国大地上撵出去,然后再处理我们和国民党的恩怨。”
经过毛主席的这一番话,大家也彻底清醒了过来,现在当务之急是打退日本侵略者,而国共矛盾纯属内部之争,不能做“仇者快、亲者痛”自残局面,毁掉合作抗日统一战线。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毛主席就是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而发现刘备的缺陷配资安全炒股配资门户,吸取历史的教训,从而带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发布于:天津市